民营经济第一城,为什么是深圳?
在深圳,每5人中就有1个“老板”,商事主体密度全国第一;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以上的GDP、70%的税收、90%的就业和商事主体。这组数据背后,是深圳“民营经济第一城”的硬核实力。
202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并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已成为2025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从华强北到世界级企业,深圳民营企业的生长密码是什么?华为从深圳赛格科技园的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通信巨头;比亚迪在深圳的“市场化沃土”中实现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在深圳,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才是市场的主角,相比国内大部分政府,深圳的特殊之处在于,形成了服务型治理模式,不与市场进行博弈,而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并在市场失语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为企业留足了创新试错空间。
回顾深圳中小企业的“逆袭史”,这种“柔性”治理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云鲸智能凭借政府提供的优惠产业空间和数千万元资金扶持,研发出全球首款自动洗拖布机器人,成为“扫地机器人黑马”。贝特瑞在硅基负极材料研发关键期,获得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支持,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有人说,深圳头部民营企业的成功是“卷”出来的,事实上,腾讯的光子工作室2021年提过,周三以外的工作日不晚于9点离开办公室。近日,大疆也强制员工最晚9点下班!深圳民营企业“反加班”的风,将在“干中学”的城市风格下,拂过每个打工人的心间。
发展民营经济的“深圳范式”能否复制?有专家指出,“深圳的竞争力不是靠政策洼地,而是靠制度高地和生态雨林。” 从华强北的一张办公桌到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深圳民营经济的崛起证明:一座城市的活力,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创业者“轻装上阵”。当其他城市还在比拼政策时,深圳已用“系统化改革”写下答案——民营经济的未来,是规则之争,更是生态之争。
策划:曲广宁
文案/出镜:陈欣妤
拍摄:朱洪波
剪辑:吕诗俊
海报:文海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证券招代理商_股票配资代理_配资加盟代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