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9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措施。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政策措施》共提出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五方面19项任务举措。下一步,商务部将与相关部门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
“在文件制定过程中,我们以推动扩大服务消费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服务消费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提出了一些让经营主体有真切获得感的增量政策。”盛秋平表示。
首先,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盛秋平举例说,《政策措施》提出“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赛事、职业联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提出“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还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举措,托起居民“家门口”的幸福,这些举措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提高生活品质,又能推动释放消费潜力。
其次,坚持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盛秋平表示,《政策措施》坚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以扩大优质供给为切入点,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增加优质文旅、体育等消费资源供给,支持提升文化娱乐、体育、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水平。同时,也从需求侧提出支持措施,要求加强消费信贷支持、举办促消费活动、增加服务消费时间等,增强消费意愿和能力。
再次,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盛秋平介绍,《政策措施》一方面围绕对外开放“做加法”,提出“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出“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信、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培育面向国际的医疗、会展等市场”等措施。另一方面针对对内放开“做减法”,提出“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民营资本进入”。
“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吸引更多优质服务消费资源进入,解决供给侧优质服务短缺问题,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盛秋平表示。
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
服务消费是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惠民生和促消费的重要结合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从三个方面促进服务供给提质扩容。
具体来看,一是推动企业向“新”,激发创新动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赋能大中小各类服务企业。深化线上线下(300959)、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鼓励企业打造消费新场景、拓展消费新体验、挖掘消费新需求。
二是推动行业向“优”,提升服务水平。依托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加高技能服务人才供给。在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消费者更放心。
三是推动市场向“活”,营造良好环境。扎实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清理整治市场准入壁垒,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发挥好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作用,持续深入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实现健康发展。
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发展
改善型消费发展迅速,文旅消费是改善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火热局面。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文化和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逐渐成为主导型消费。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产品更新增加新供给。支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舞台艺术精品,推出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开展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评奖工作,推出一批优秀动漫作品。办好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展会。
二是活动创新赋能新场景。持续开展全国文旅消费促进活动,贯穿全年举办文旅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推出面向全国的特色活动、惠民措施和优质产品,加大消费惠民力度。深入实施“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旅消费行动计划,引导更多资金、资源投向文旅消费。
三是业态焕新满足新需求。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支持热门文博场馆、景区延长开放时间,优化预约方式,推出高品质特展。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文化旅游套餐,鼓励发展“票根经济”,推动消费场景跨界联动、延伸消费链条。
四是服务贴心扩大入境游。丰富入境旅游产品,增加适合入境游客的特色旅游路线。落实好离境退税政策,推动在境外游客集聚区域增设退税商店,增加非遗产品、文创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供给,推广“即买即退”措施,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华旅游、购物。
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带动服务消费
服务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都有哪些?实施成效如何?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杨虹就这一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杨虹表示,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带动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支持更好满足居民服务消费需求。
一是设立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为支持扩大高质量服务消费供给,今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目前,金融机构申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近600亿元,涉及经营主体近4000家、贷款5700多笔。另一个就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的信贷支持,今年扩大规模至8000亿元,符合条件的服务消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也可以享受政策优惠。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住宿餐饮、文体教育、旅游领域等项目近100项,签订贷款合同约119亿元。
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多项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业务流程,创新支持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重点消费领域,从供需两端特别是从供给端发力,扩大高质量信贷供给,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促进作用。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前7个月的新增贷款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还要多630亿元。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合力。金融支持消费工作涉及面广,为推动多项政策加快落地,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地商务部门推动政银企对接,面对面解决服务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此外,财政部近期出台了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截至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46亿元,同比增长5.34%。
四是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增强消费领域资金供给能力。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拓宽资金来源,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推动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盘活信贷存量,推动融资成本下降。今年1至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下阶段上海股票配资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商务、发改、文旅、财政等部门一道,抓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切实将政策实惠传导至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杨虹表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证券招代理商_股票配资代理_配资加盟代理观点